岛 君 说
2018年3月31日,在两会闭幕后,苏州博商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教授以未来风险和机会为核心,解读中国新经济的“四梁八柱”。
他结合中美贸易战、上海成立石油期货交易所、国企混改、优质债转股、独角兽IPO、房地产税、ICO数字货币乱象等热点经济事件,深刻剖析还原其背后的逻辑,追根溯源。不管是对于理解国家意志,还是企业成长,亦或是个人投资,都具有前瞻性意义。
以下为魏杰教授演讲精编,内容有删减。
口 述:魏杰
编 辑:叶开甫
来 源:博商同学会
今天的题目是十九大和两会之后中国经济的走势。十九大、两会都已经相继闭幕,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情况,人们都非常关注。经济走势的分析,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风险在哪里;第二,增长点在哪里。
寻找未来风险
风险在哪里,决策层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共识。我们未来的风险将主要在金融领域,所以提出要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怎么样防范金融风险?从国际教训看,金融风险爆发往往从五个方面的因素引起。中国防范金融风险,也有五大方向。
1.抑制资产泡沫
理论上讲,既要防止股价涨太快,也要防止房价涨太快。但这次所讲的抑制泡沫是指房地产,不是指股市。因为我们预测未来三五年内,中国股市是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也就是慢牛,不会出现所谓泡沫。
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证券监管部门把监控作为第一要务。对内部交易、买壳、卖壳,资本大颚的行为极其关注,再加上大数据,使得监管部门任何时候发现任何一支股票在哪个地方出现异常波动。
第二,现在监管部门对场外配资非常关注。我们国家有两大资金池: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是重大的资本市场之外的资金池。现在对这两大资金池的监控,非常到位。在这种条件下,股价涨得太快的可能性基本不大。
第三,IPO的快速推进。最快时一个星期上十家公司,慢一点一个星期有一两家。这样的上市速度,我们估计股价涨太多的可能性基本不大。前一段时间由于改革停止了IPO,要把审核制变成注册制。现在明确提出IPO进行过程中也是改革。只要IPO能够持续推进,股价涨太多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三个原因导致未来股市基本上是慢牛,缓慢上升。
现在最关注的资产泡沫是房地产。判断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有多大泡沫,最主要指标是住房供给刚性需求。如果平均每家五套房了,泡沫一定破了。
房地产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经常是住房供给超过刚性需求。因为房子除了居住功能,还有金融属性、投资属性。这种需求拉动住房供给一定会超过刚性需求。一旦住房供给过多超过刚性需求,泡沫形成。
我前年在东京调研时发现,北京房子卖掉一套,在东京可以买三套,因为(东京房子)很便宜,房子多。中国房地产泡沫如果挤破了,后果比日本要严重多了。我们个人财富的65%是房产。一旦挤破,所有人财富将缩水,而且会导致信用关系断裂,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抑制房地产泡沫,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能继续吹大,继续吹大未来将很麻烦;二是现在也不能挤破,因为现在挤破现在就很麻烦。所以我们提出了中短期对策和长效机制相结合。
中短期对策有两个政策:
一是严格控制投机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现在这股冲动很强烈,我在底下调研,一线城市每家可以买两套,但现在大家都想买第三套、第四套,觉得好像只有房子才可以抵制通胀。如果不限制,最终这股需求拉动住房供给一定会超过刚性需求,所以会持续限购限贷。
二是2018年将持续严格约束开发商。开发商不能继续盖下去,这样无限制的继续盖总有一天盖出一个大泡沫出来。对开发商的约束行为,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新房价格。
拿别人的钱盖你只有收益没有风险,拿你的钱盖你会衡量一下这是不是超过刚需了,还要不要盖。
另外一个办法,控制新房价格,让面粉价高于面包。我上次去调研,一家企业拿地时算过帐,一平米卖6万都不赚,卖7万才赚,最后政府说只准卖4万。现在很多地王没有入市,因为入市就赔。
这是中短期对策,另外一个叫长效机制。比如共有产权、租售同权、调整一线城市空间布局、房产税等等,都属于长效机制。
调整一线城市空间布局,北京率先开始,就是雄安新区。2010年时曾经讨论过要不要迁都,但迁都这块不能随便聊,这是国运的事情,不能随便迁都。去年3月份决定不迁都了,迁非首都功能,就是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实际上是一箭双雕。一方面疏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一方面建出一个“新首都”出来。
北京开始了,上海、广州、深圳怎么办?
上海未来真要走向自由港的话,一些功能恐怕也得想办法要剥离下来。谁来承载上海的一线功能?未来的长三角一定会重新讨论空间布局。
广州、深圳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央也同意了,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大湾区是向粤东发展还是向粤西发展,都会遇到它的问题。
再比如房地产税,今年两会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房地产税。(我)告诉大家房地产税要推出了,今年可能起草房地产税完成,明年上两会进入立法程序。
一般这种法律最少三上三下,最快要到2020年以后才能出台。只要上会,政策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人们知道不能太多的持有房子。有人问我,房地产税一旦实行,房价跌还是涨。主要看这个城市,有人抛有人接不会跌,有人抛没人接,那就一定会跌。
这就是我们防范金融风险要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资产泡沫。抑制资产泡沫主要针对房地产,现在讲中短期对策和长效机制相结合。
2.稳住外汇
许多国家金融风险的爆发就是外汇引起的。我们国家外汇从2015年开始波动,两个压力很大:第一,人民币贬值压力;第二,外汇储备量减少。后来国务院提出要稳住外汇,目前推出三个对策稳住外汇。
第一,外汇改革中已经放开的项目继续放,但没有放开的暂时停止。改革不能倒退,不能恢复到资本管制时代。凡是外汇改革中已经推出来的,将继续坚持。比如说一个身份证一年可以买1万美金,推出就继续坚持不变;孩子出国留学,需要外汇是可以的。
个人海外投资越来越严格。过去海外不动产投资是灰色地带,现在基本停了;过去刷银行卡,既能刷投资类也能刷消费类,现在投资类叫停了。去年8月21号起,在海外刷银行卡,单笔消费超过1000块钱,连续超23天以上,就要立案调查了。今年又宣布海外银行卡提现一年最多不超过10万美元。
第二条,海外并购,凡是技术类的并购,继续支持,比如向海外收购芯片制造企业、半导体企业等等;但非技术类严格审查了,在海外搞房地产,买酒店,买酒庄,买足球俱乐部等等要严格审查。
第三条,“一带一路”投资,坚持使用人民币投资,不再动用外汇储备。因为“一带一路”投资我们是主导的,我们有权利选择什么货币,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国际化既能稳住外汇,又能实现金融话语权。我们已经提出进入强起来的时代。没有金融话语权就不是强国。
这就是稳住外汇的三条办法,现在外汇基本上稳住了。
3.稳住债务
许多国家金融风险的产生,就是债务引起的。2008年底美国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引起的。我们防范金融风险,也要稳住债务。债务分三种:
第一种,个人债务。我们原来以为个人债务不高,因为中国的国民性格,一般不会借钱消费,存钱的欲望很高。十九大开会期间,央行周小川反复强调,要注意个人负债率上涨太快的问题。
我估计2018年个人房贷将继续严格控制。2015年个人负债率是GDP总量的30%,到2016年底上升到45%。一年上升15个百分点,重要原因是房贷上升太快。
第二种,企业债务。企业债务明显偏高,已经是GDP总量的167%,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但民营企业负债不高,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高。中央提出企业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对企业债务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国有负债太高的问题,民营企业负债率不高。
有三件事可以反映决策层要下大力气降低国有负债。
第一件事情是联通混改,联通非国有资本已经超过国有资本,国家宁可丧失绝对控股权也要把负债降下来。
第二件事,东北特钢破产重组,打破了刚性兑付。这个信号就告诉你,你跟国有企业借钱也要注意了,也可能还不回来。这个情况谁还敢跟他借钱。
第三件事情是准备拿一部分优质资产搞债转股券,宁可把优质资产放出去也要把股债降下来。
2018年国有企业降杠杆将是重点,三年时间必须完成,2018、2019、2020年要确定完成。
第三种,政府债务。政府债务中央负债率不高,现在主要是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地方政府负债里,帐面看好像也不高,但实际很高。政府的潜在债务太大。比如地方的负债一般是搞一个融资平台,这个融资表现为企业债务,实际是政府债务。
之前有关部门讲得很清楚,最担心是地方潜在债务。今年下定决心要控制地方潜在债务恶性上涨,提了一个原则叫终身追究责任。去年年底叫停了包头地铁、呼和浩特的机场,叫停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为什么?寅吃卯粮。
发改委按照新标准,已经批准有13个城市不能修地铁,因为你不符合修地铁条件,寅吃卯粮最后是麻烦的。今年主要是查PPP项目,防止地方潜在债务。
4.治理金融乱象
金融乱象分两类,一类是改革所引起的。过去搞了不少金融改革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结果引发了金融乱象。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放开了各类投资公司,结果没有准入条件,谁都能办投资公司,租个门面房装修一把,钱骗到手就跑了。很可怜那些穷人们,一辈子赚的钱一夜之间打了水飘。
第二种乱象,新技术引起的金融乱象。
像比特币、ICO等等,现在炒得很热,就炒出乱象了。2018年治理乱象里有一部分是对新技术进入金融之后要做一个交代。
5.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首先是控制好货币政策,今年两会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过去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转向稳健,就出现钱荒,资金紧张,导致去年不小利益群体要求松动货币政策。大家绝不能抱过去的幻想搞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现在和过去不同,现在一爆发风险,不可收拾,所以宁可慢一点,也不能爆发风险。
我估计2018年还会出现钱荒。当流动性太紧张时,央行可能调整一下,满足一下发展的需要,但绝不会恢复到宽松的货币政策来。
另外一个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要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经济发展是顺周期时,人们一般没有风险意识,盲目扩张、加杠杆、负债,导致整个社会杠杆率太高。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顺周期的40年,如果不去杠杆,会引爆下一波金融风险。未来几年内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包括企业杠杆、个人杠杆也包括政府杠杆。
宏观审慎政策第二个要点,防止市场之间得传染病。比如说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房价大跌,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个人,金融风险就爆发了。要给房地产市场打隔断,你出问题了不能传染给别人。
2018年这些工作陆续会展开,宏观审慎政策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要进行操作的东西。
西方学者讲2018、2019年中国一定会爆发金融风险。40年这么快的发展,轮都该轮到一次了,像感冒一样,得内部平衡一下。恰恰相反,我估计不可能。因为这五大对策全面防风险,中国在未来将不会引爆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点
中国经济还要增长,还要发展,新增长点在哪里,要研究清楚。从现在来看,增长点有这几个:
第一个增长点:全方位开放
过去的开放经常讲两句话:扩大出口、吸引外资。这种开放实际上是搭别人的便车,扩大出口是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利用国际资本。当时我们刚刚改革开放,选择这个战略是对的。因为当时没有国内市场,所以要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过去我们穷,缺乏资本,所以要吸引外资。
搭别人的便车,差不多几十年了。我们很便利,但人家一定会反感。所以中国现在必须走向全方位开放,让别人搭我们的便车。这种全方位开放必然会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学术界把全球化分三次。第一次是在1750年-1950年,主导者是欧洲列强,像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推动。二战的结束,就标志以殖民为特征的全球化结束了。
美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启动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全球化。从1950年到现在,这次全球化的特征是以国际贸易的方式推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1978年我们才改革开放,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中国成了主要的利益享受国。但作为发起人的美国,成为利益受损国,基础设施陈旧,工人工资二十年没有加多少。美国率先引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特朗普的上台是反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他一上台就要对全球化开战,对中国动手,跟我们打贸易战。
西方心里对中国有点害怕的原因就是害怕我们是全产业链。五六年前我去美国拜访过一个经济学家,他对我说,你们一开始搞服装、鞋帽、袜子,然后又搞家电,家电搞完又搞汽车,汽车搞完又搞高铁,高铁搞完又搞IT,IT搞完又搞飞机。你们是全产业链,而且14亿人口支撑全产业链。
另一个美国教授把话讲得更直白:
现在全世界就像一个大赌场,美国是庄家,发的就是美国,中国在中间打工,提茶倒水,赚了不少钱。但你们有一个特点,赚了钱就往口袋装,死活不赌。现在你们把钱赚够,准备要走了自己开赌场了。
我估计人类社会可能进入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资源。全球配置资源可以解决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缺陷。
别人搭我们的资源,有两方面资源。第一,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人富有起来了,去年出国旅游1亿多人数,世界都震惊。开放市场,可以从消费和供给上推动中国增长,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今年在上海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进口贸易博览会,广州是出口贸易博览会,而且相应的要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将资源类、技术类、民生类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建议大家最近不要买奢侈品,一旦放开,价格就很便宜了。
第二,巨大的过剩资本。开放服务业市场,像金融、教育、医疗等等,全方位开放。国外金融资本在我们国家金融机构的控股比例可以上到51%。搞得很好,未来就不设置上限了。另外是可以加大对外投资,像“一带一路”给中国资本找了新的出口。
中国要引领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资源,我们叫人类命运共同体,技术、资本、劳动在全球的配置。中国这次和美国打贸易战,一方面讲奉陪到底,一方面要推动走向第三次全球化,全球配置资源。
第二个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寻找新的支持增长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能单纯理解为“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估计在未来七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有三个产业要成为拉动中国增长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未来二十年左右时间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8个要点:
1)新能源
人类社会未来一定会爆发一场能源革命。新能源最近几年技术突破非常大,五六年前我调研时发现,技术路线思路还很模糊。但这一两年一看,已经变化很大了。我估计新能源时代不是遥远未来,可能是很快的事情。去年七月份我参加法兰克福的汽车展,主题叫“大象转身”,宝马、奔驰骑的样车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车而不是传统汽车。
2)新材料
许多产业提升,靠材料变革的提升。新材料领域未来要长出好多黑科技,而且可能都是中小企业弄出来的。
最近在广东调研,他们谈到一件事,华南一个新材料科技园,有400多家民营企业入驻。举个例子,现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料袋,有家企业准备用可溶性材料生产薄膜和塑料袋,用完之后埋在地下24小时就变成碳水化合物了。现在这个可溶性材料成本比较高一点,一旦把成本降下来,所有塑料袋都是用可溶性材料,哪有什么污染。
3)生命生物工程
生命生物工程涉及到卫生、医疗、健康等等,范围极其广泛。最近我去一个实验室,他们告诉我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将不再是器官移植,而是器官再造,估计2030年人体寿命可以到90。
4)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
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还有巨大发展,软硬件前景都很大。
硬件上,一些关键零部件我们现在还搞不出来,国家每年进口芯片钱和石油的钱一样。我最近跑了一些(调研),预感快要完成了,一旦完成将是巨大的市场。
信息的终端使用,我们和美国已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腾讯、阿里巴巴远远超过他们。美国有点急了,有点垂死挣扎的感觉。
5)节能环保
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废水、废气如果不能处理,就等于没有完成工业化、城市化。我们一般生物废水还可以,遇到化工、医院废水就没有办法,把它偷偷排在地底下,让整个土地中毒了。实现节能环保,未来唯一的办法是靠技术。
6)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是必然的,不是遥远的未来,是很快的事。
7)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了,有人讲现在是第四次工业化:第一次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中国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这个要点。
8)高端装备制造
我们的高端装备制造还不行,许多医疗设备生产不了,像核磁共振,就搞不出来。为什么有人看病非要从县医院往省医院跑,因为省医院有设备,县医院没有。未来对高端装备,将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发展。
这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起来,每年给我们带来的GDP总量应该在40万亿以上。
2.服务业
作为未来支持我们的第二个产业,服务业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服务以人口为基础,我们接近14亿人,要大力发展。去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消费的贡献超过了投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在消费的贡献大幅上升。
下一步要继续发展,把服务业分四大类:
第一类,消费服务业。餐饮与商贸、养老与健康;
第二类,商务服务业。商事服务、家庭财产管理服务、园区管理服务等等;
第三类,生产服务业。技术服务、设计/外包服务等等;
第四类,精神服务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影视、音乐、戏剧、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出版、体育等等。精神服务业去年给我们提供了13万亿,有非常大的前景。
我估计中国未来服务业领域将有许多新的增长贡献和投资贡献。我们国家向国际开放服务业,组建新的移民局就是围绕这个目的。
3.现代制造业
制造业分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凡是生产私人产品的(吃穿用),都叫传统制造业;生产公共产品的叫现代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给我们的支撑点差不多饱和,但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生产公共产品的现代制造业就逐渐上升为支撑的产业。
要大力发展,重在五个点:
第一,航空器制造与航天器制造
第二,高铁装备制造
第三,核电装备制造
第四,特高压输电装置
第五,现代船舶和现代海洋装备制造
这五个要点一旦起来,给我们每年提供GDP总量应该在30万亿以上。最近我看一个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40万亿以上,服务业36万亿以上,现代制造业30万亿以上。我们之所以预计到203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主体的原因不是对现有产业的统计,是对未来产业的统计。
结语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国家现在提出进入强起来的时代,要形成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强国有三个指标一定要满足。第一,在世界上拥有金融话语权;第二,拥有技术话语权;第三,祖国统一。
刚才讲到要获得金融话语权,讲了“一带一路”、人民币全球化的推动等等。技术话语权必须要拥有,不拥有没法完成结构调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不需要所谓的一般性经济,需要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
高铁装备核心技术,当时引进时正式通知我们有16项核心技术不转让。只好自己干,花了15年时间逐一突破。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技术靠别人转让都不行,得靠自己干。中国下一步要加大力气推动技术创新,而且要做一些技术的工作。
中国的交通设施建设,差不多2020年是高点,2020年以后基础设施投资就下降。我们要搞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立大规模实验室。美国为什么要拿我们做文章,讲的就是知识产权。谁都知道中国下一步要真正成为强国,必须完成技术上的创新。
我们下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结构调整要产生新的支撑产业,这些产业发展的背后要求中国必须拥有技术话语权,而技术话语权影响带动中国相关的发展。
未来几年内,中国有好多好戏可看,会不断爆发一些新的事件出来。因为到了这个时间段,老大和老二一定是永远打不清楚,老大永远害怕老二超过来,老二老是琢磨怎么超过你。
总体来讲,讨论未来中国经济的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这两大问题:第一,风险在哪里;第二,增长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