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
详细介绍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是“金融40人”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姚洋教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2008、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被评为200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著有《制度与效率-和诺斯对话》、《作为制度创新的经济改革》(中英文版),并与他人合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我们的时代》、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CSR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等著作,出版文集《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穿行于书斋和现实之间》,主编《转轨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和平等》、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与他人合编)和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Growth(与他人合编)等;在《读书》、《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数十篇通俗性文章和评论,并在Foreign Affairs、Financial Times和China Daily 等英文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文章,是Financial Times A-List成员,Project Syndicate专栏作家。
中国经济发展、新政治经济学。
姚洋教授学术简历 2020年3月
研究领域
教授课程
新政治经济学分析(国发院研究生,2019、2020春季) 经济与政治哲学(国发院本科生,2019秋季) 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南南学院,2016、2018、2019年秋季) 中国经济专题(CCER双学位本科生,2016、2017年秋季) 社会公正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北京大学PPE项目,与李强、张静合开,2015年秋季学期) 中国经济研究(CCER博士、硕士,2007至今,春季)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BiMBA,2008至今)
经济学原理(CCER双学位,2005年秋季) 演化博弈和制度分析(CCER研究生,2003、2005春季、2006春季) 发展经济学(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2年春季;CCER研究生,2003、2004、2005、2006秋季;
CCER双学位,2004、2005、2006、2007年春季、2008年至今,秋季) 农业经济学(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2年春季) 法律经济学(CCER双学位本科生、法学院研究生,2001年春季,与赵晓力合开) 商业数学与博弈论初步(BiMBA,1999年秋季,2000年秋季,2001年秋季) 中国经济(威斯康星大学,2000年春季、2011年秋季;北大剑桥班2004、2005;CCER双学位,2008年秋季、
2009秋季;NYU东亚系,2009年春季;CCER博士,2008年春季、2009年春季、2010春季;BiMBA,
2008、2009、2010、2011年)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2000年秋,2001年秋季,2002年秋季;社科院研究生院,1997春季)
管理经济学(BiMBA,2002、2003秋季) 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应用初步(BiMBA,1998年秋季)
荣誉和奖励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17年 - 。 北京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2017年。 2016年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16-2021年。 2015年黄达-蒙代尔经济科学博士论文导师奖。
Asian Scholar,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15-2017年。
The Scholl Scholar, Chicago 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 2015年。 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经年度关注人物,《中国经营报》,2014年。 中国工商银行经济学杰出学者奖,2014年。
Richard von Weizsäcker Fellow, Robert Bosch Foundation, 2013年7月、2015年1-2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3月。 第二届(2010)浦山奖,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11年3月。 2010年教育部后期出版资助重大项目。
2010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2010年(第十六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2008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著作一等奖,第二届(2008)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张培刚基金会,2008年12月。
1
最高奖,第一届(2008)浦山奖,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08年11月。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08年5月。 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6月。 GDN第8届年会“Reforms, Public Services and Poverty” 一等奖(和沈艳合作),2007年1月15日,北京。 Fellow, India-China Institute, The New School, 2006-2008.
第二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2006年。 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06年。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6年。 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教金优秀奖,2005年。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北京大学第八届文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2年9月。 北京市2001-05年度“跨世纪百人工程”。 北京大学2001年度岗松奖教金,2001年4月。 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9月。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赴美交流奖学金,2000年1月-5月。 世界银行Robert McNamara研究奖学金,2000-2001。 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学金,教育部,2000-2002。 归国奖学金,福特基金会,1997-1998。
Gamma Sigma Delta,世界农业荣誉协会,1995。 MEO奖学金, 威斯康星大学,1995年春季。 孙逸仙中西部奖学金,1995年。 五四科学论文奖,北京大学,1985年。
职业协会、评委和其它社会兼职
学术兼职:
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2021年4月 -),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2020年12月 -),国务院学位办理论 经济一级学科评议组成员(2015 - ),陕西省政府专家委员会成员(2021 - 2024),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 员(2015-2018),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专家委员会成员(2017-2020),山东省政府专家委员会成员(2018- 2021),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非常驻研究员(2015 -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 - 2012),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98-),康奈尔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8 —),中 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2010 —2018)。
《经济学季刊》主编(2001-2013,2017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Agricultural Economics 副 主编(2007-2010),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07-,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金融学》 (2003-,四川大学主办)、《公共管理评论》(2003-,清华大学主办)、《世界经济文汇》(2005-,复 旦大学主办)、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ves(2006-2012,希伯来大学主办)学术委员会成员、World Development(2010 —2013)编委。
会员: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委员会”(2020年 -)。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2019 -),亚太劳动经济学会理事 (2017 -),劳动经济学会理事(2016 - ),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2016 - ),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2012 – 2018),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2006-,副会长:2007-),留美经济学 会 (1993-,1998-1999年度理事,出版委员会成员,2004-2016),美国经济学会(1997-),国际比较经济 学会(2003-),欧美同学会 (1997-)。
匿名评审人: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 (2005),社会科学基金会(200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01),英国Economic &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中国软科学学会 (1999)。
其它社会活动:
2
中美经济对话协调人(自2010年起每年1月和6月分别在纽约和北京举办),“来自中国经济学家的观点”会议组 织者(自2010年起每年一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举办)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ECD, 2013年 - 。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顾问委员会成员,2014年-2017年。
著作和译著
姚洋、秦子忠:《儒家政治》,中信出版社,待刊。
聂华、姚洋:《关西初识》,中信出版社,2022年4月。
姚洋、黄益平、David Dollar(主编):《中国20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英文版 China 2049由
Brookings Institute出版) 姚洋(主编):《中国经济学4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姚洋、席天扬(主编):《中国新叙事》,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年10月。 姚洋、杨汝岱:《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姚洋:《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2018年9月再版。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姚洋:《穿行于现实与书斋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He-mou Wu and Yang Yao (editor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Growth, London: Routledge, 2010. 姚洋:《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2008年12月。英文版:Economic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Gale Asia/Cengage Learning, 2009. 获年北京市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
等奖。 姚洋、高梦滔(主编):《健康、村庄治理和农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获2009年教育部优
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Yang Yao and Linda Yueh (editor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2006.
黄平、姚洋、韩毓海:《我们的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 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 林毅夫、姚洋(主编):《中国的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Stoyan Tenev, and Yang Yao.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World Bank, 2005.
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著作一等奖,2008年张培刚发展经济学
奖)
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刘一皋、王晓毅、姚洋:《村庄内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Ross Garnaut, Ligang Song, Yang Yao and Xiaolu Wang,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1.
姚洋(校者):《充分理由》(Daniel Bromley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赖平耀、姚洋、邢予青(译者):《民主制度的经济理论》(Anthony Downs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月。
姚洋(校者):《博弈与信息》(Eric Rasmuse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姚洋(校者):《博弈论》(Tirole and Fudenberg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论文
中文学术文章
姚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构建”,《文化纵横》,2021年第6期:49-59页。 姚洋、秦子忠:“儒家自由主义辨析”,《文史哲》,2021年第3期:70-85页。 姚洋、席天扬、李力行等:“选拔、培养和激励——来自CCER官员数据库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20
年,Vol. 19, No. 3: 1017 – 1040页。
3
游五岳、姚洋:“女性的政治地位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基于1950—2000年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2020年第4期。
申广军、姚洋、钟宁桦:“民营企业融资难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管理世界》,2020年第2 期。
姚洋、秦子忠:“中国务实主义及其儒家哲学基础”,《文史哲》,2019年第5期:69-79页。 姚洋:“中国经济学的本土话语构建”,《文史哲》,2019年第1期:13-19页。 姚洋、邹静娴:“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姚洋:“中国务实主义传统的儒家哲学基础”,“中国话语专题”,《开放时代》,2019年第1期:80-83页。 刘亚琳、茅锐、姚洋:“结构转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经济学季刊》,2018,V ol.
17, No.2: 609-632页。 姚洋:“中国经济成就的政治经济学原因”,《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1期:1-10页。 姚洋、秦子忠:“人性的差异性和儒家政治结构”,《开放时代》,2017年第6期:146-165页。(《文史哲》
和《中华读书报》2017年人文十大学术热点) 姚洋:“美丽的烦恼:如何用好我国的巨额储蓄?”《新金融评论》,2017年第4期。 姚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37-40页。 姚洋:“作为一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帕累托改进”,《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44-54页。 姚洋、邹静娴:“经济增长差异、生命周期假说和‘配置之谜’”,《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51-65页。 姚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赶超”,《经济导刊》,2016年第3期:30-35页。 姚洋:“中国能否避免‘日本综合征’”,《开放导报》,2015年第6期:13-21页。 申广军、龚雅娴、姚洋:“金融发展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金融研究》,2015年第3期:131-145页。 姚洋、崔静远:“中国人力资本测算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1期:70-78页。 吴鸾莺、李力行、姚洋:“农业税费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7期:48-60页。 郭云南、姚洋、Jeromy Foltz:“宗族网络与村庄收入分配”,《管理世界》,2014年第1期:1-17页。 姚洋:“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科学》,2013年第6期:23-25页。 田巍、余淼杰、姚洋、周羿:“ 人口结构与国际贸易”,《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87-99页。 姚洋、柳庆刚:“经济增长差异和外部失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15-124页。 “中国2020”课题组:“2020:中国在世界的定位”,《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9-43页(执笔人)。 王雪珂、姚洋:“两国相对生产率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一个经验检验”,《世界经济》,2013年第6期:
18-35页。
姚洋、张牧扬,“官员绩效与竞争竞标赛”,《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137-150页。 茅锐、徐建炜、姚洋:“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23-37页。(获2012年度最佳论
文奖)
柳庆刚、姚洋,“地方政府竞争与结构失衡”,《世界经济》,2012年第12期:3-22页。 王敏、姚洋,“从改革金融体系入手治理经济结构失衡”,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2012年(8)号,总902
号。
郭云南、姚洋、Jeremy Foltz,“正式与非正式权威、问责与平滑消费:来自中国村庄的经验数据”,《管理世
界》,2012 年第 1 期:67-78 页。
姚洋,“生产型政府”,《理论学刊》,2011 年第 8 期。 贺大兴、姚洋,“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 年第 1 期:4-17 页。 姚洋,“威权政府还是中性政府”,《二十一世纪》,2010 年 10 月号:97-100 页。 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世界经济》,2010 年第 3 期:1-30 页。
(头篇文章)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 年第 1 期:7-18 页。(头篇文章) 姚洋、于淼杰,“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金融研究》,2009 年第 9 期:1-13 页。 姚洋,“中性政府: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经济评论》,2009 年第 3 期:5-13 页。(人大复
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9 年第 10 期转载。)获《经济评论》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 王泽填、姚洋,“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世界经济》,2009 年第 4 期:38-49 页。第二届
(2010)浦山奖。 贺大兴、姚洋,“平等与中性政府:对中国三十年经济增长的一个解释”,《世界经济文汇》,2009 年第 1
期:103-120 页。
王泽填、姚洋,“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金融研究》,2008 年第 12 期:22-36 页。 姚洋,“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绿叶》,也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 年
第 10 期:14-20 页。
4
姚洋、钟宁桦,“工会是否提高了工人的福利?- 来自 12 个城市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2008 年第 5 期:5-29 页。(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ꞏ工会工作》2009 年第 1 期转载:52-71 页。)
姚洋,“意识形态和制度变迁: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为例”,《江海学刊》,2008 年第 5 期:78-86 页。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 年第 8 期:29-41 页。 姚洋,“中性政府与中国的经济奇迹”,《二十一世纪评论》,2008 年第 6 期:15-25 页。 姚洋、郑东雅,“重工业和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经济研究》,2008 年第 4 期:26-40 页。 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
学》,2008 年第 2 期:67-82 页。获 2008 年浦山奖最高奖、2008 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世界经济》,2008 年第 3 期:3-11 页。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7 年第 5 期:3-8 页。 姚洋,“政府转型和农村社区重建”,《二十一世纪评论》,2007 年第 2 期。 姚洋、郑东雅,“外部性和重工业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3-19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
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2007 年第 8 期转载(首篇文章)。 姚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学习与探索》,2007 年第 2 期:140-146 页。 甘犁、徐立新、姚洋,“村庄治理、融资和消费保险:来自 8 省 49 村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观察》,2007
年第 2 期:2-13 页。
黄玲文、姚洋,“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 11 个城市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 年第 3 期:57
-69 页。
王书娜、姚洋,“基层民主和村庄治理――来自 8 省 48 村的证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2 期:121-130 页。 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经济研究》,2006 年第 12 期,71-
80 页。
姚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建――中国农村发展观的两大范式转变”,《二十一世纪评论》。 姚洋、高梦滔,“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惠及穷人”,《中国社会政策》,2006年,225-247页。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和大国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7-8月号,16-19页。 沈艳、姚洋,“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来自8省48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97-105页。 孙昂、姚洋,“劳动力的大病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1
期,26-36页。 高梦滔、甘犁、徐立新、姚洋,“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
1期,21-32页。 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12
期,15-25页。
姚洋,“泛利性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6辑,第1-10页。 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7-31页。 郭凯、姚洋,“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因:对五个假说的检验”,《世界经济》,2004年12月号,总第316期,3-13
页。
姚洋,“以市场替代农民的公共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Vol. 43(5): 40-41页。
Michael Carter、姚洋,“工业化、土地市场和农业投资”,《经济学季刊》,2004年,Vol. 3 (4): 983-1002页。 高梦滔、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第115-125页。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42-55页。 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27-33页。 姚洋,“集体决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经济学季刊》,2003年,Vol. 2 (3): 679-700页。 姚洋,“政治过程和有效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Vol. 1 (1):第1-16页。 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第71-79页。 李菁、林毅夫、姚洋,“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
期,第10-26页。
姚洋,“对惩罚婚外情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4): 977-984页。 容昭、盛来运、姚洋,“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研究”,《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3): 589-602页。 杨雷、姚洋,“石器时代的规则”,《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3): 654-670页。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13-19页。 姚洋,“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经济学季刊》,2001年,Vol. 1 (1): 207-217页。 王春华、姚洋,“农地配置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经济文稿》,2001年第1期,第54-59页。 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第32-42页。 姚洋,“发达地区村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第10-20页。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秋季号,第19-26页。
5
赖平耀、姚洋,“沟通与交易”,《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第43-48页。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
期,第11-19页。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54-65页。 姚洋、支兆华,“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第3-10页。 姚洋,“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土地市场的活动”, 《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第16-27页。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与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第29-35页。 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第1-10页。(获第二届“农村
发展研究奖”,论文奖) 姚洋,“小农与效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12月号,第140-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