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经济学家    部委学者

公众号

公众号

手机网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热门

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查看详情

宋志平最新演讲:国企民企是“孪生兄弟”,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浏览次数:1742次      更新时间:2022-11-27 10:52:53

CFIC导读

◆宋志平会长说,国企民企是共和国一对“孪生兄弟”,兄弟联手,融合发展。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活力融合在一起,可形成“杂交优势”。“国企民企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

日前,“大变局时代的企业协同发展——2020上海国资高峰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原董事长宋志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国民共进与混合所有制”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白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上海国资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祝贺高峰论坛的召开,也祝贺上海国资智库的揭牌!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讲的是企业的协同融合,尤其是国企、民企如何融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国有经济怎么和市场接轨?第二个问题,在微观层面上,国有经济怎么和民营经济结合?一个关于“国民共进”,一个关于混合所有制;一个是谈宏观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在微观领域里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制度创新。我想围绕这两个方面跟大家交流。

第一点,国民共进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我们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很多西方国家搞过国有化运动,又搞过私有化运动,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在我国不可能搞清一色的国有经济,也不可能都做私有化。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要看到这一成就。

记得在九十年代末曾经有一场辩论,当时因为国企抓大放小,把不少的中小企业放到市场进行改制,有一种争论认为那是“民进国退”。到2005、2006年,产业进行新一轮整合,国企起到了平台作用,这时又有一种议论叫“国进民退”。2005年我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论坛上提出,其实我们既不是民进国退,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后来我还出了一本《国民共进》的书,厉以宁老师亲自做的序。从实践中也看到,我们确确实实在国民共进,这是我们整个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第二点,从现实中来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确实是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协同的。根据国家对国有资本的布局安排,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公益保障、大型平台企业类的工作。做个比喻,国企和民企之间是大河和小河的关系,大河的水由小河汇集而成,大河又供应了很多下游小河的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主要承担的是大产业,要发挥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的引领作用,带动民营企业、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大家知道,前两年在“去杠杆”的时候,不少民营企业、民企上市公司遇到了困难,其实在那个时刻,我们的国有企业、各地方的国资委、中央企业,为民营企业解难纾困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中国特色。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没有竞争?我觉得有,但是那种竞争是在市场上所发生的客观竞争,并不是所有制的竞争。国企和民企之间主要是配合和协同,为什么?国企都是大企业,民企都是中小企业,国企可以做大项目的整体规划,民企在它的组织引领下,共同来做服务,就像中国建材,有上千个民营企业给它做外包服务。在创新上也是如此,现在民企中有不少是高科技企业。过去中国建材做碳纤维就是和连云港一家民营的科技公司合作,合作了12年,现在公司可以产出T700、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解决了美日在高端碳纤维技术上对我们的“卡脖子”难题。这也是国企和民企互相结合的实际体现。

所以在中国我们要这样来看国企和民企:他们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还没有发现在市场竞争中国企和民企打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的事情。如果真正去看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国企和民企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我们多年来的实践和现状。

第三点,“国企民企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我去年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说的一个观点。如果国企和民企能够团结一家亲,我们就能成功。我们不能去断章取义诱发国企和民企的矛盾,不能去撕裂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大家都应该积极正面地去鼓励国企和民企的融合。

国有经济和市场到底怎么接轨?这真的是一个世界难题。我们比较早地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句话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这十六个字里,最难的是“政企分开”。实际上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就可以成功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么多年来,国企第一轮改革采取了上市改造的混合所有制方法。今天我们去看央企,上市公司的资产占整个央企资产的68%,上市公司的利润占整个央企的86%,也就是说我们的央企进行了大规模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和市场高度融合。我们把市场的机制引入国企,使国企成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这真的是一个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就是规范治理。一些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等往往在公司的规范治理上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解决。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是个好东西?它其实是可以解决国企的政企不分和民企的治理不规范这两大难题。现在混合所有制展现了很大的优势。我插队时做过农业技术员,学过杂交育种技术,两种物种杂交之后产生的新品种会发挥原来两者的优势,叫杂交优势。我觉得混合所有制企业有相似之处,发挥了国企的规范和民企的市场活力,这就是优势结合。

我提出过一个国企和民企的混合公式:国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在混合所有制里,资本的混合、产业链的结合等等,当然都是应有之义。但我觉得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这种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国企为什么去混合?国企不是因为缺钱,而是缺市场化的机制,而恰恰是混合之后可以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建立。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可以实施员工持股等激励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混合所有制是我们改革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四点,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八大任务里的一点,里面有几大关键词。一是“积极”,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推动它,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不应再去怀疑它了。二是“稳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该怎么混就怎么混,不设时间表,不搞一刀切。三是“深化”,混改不是一混就灵、一混了之,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把“合”做到位,把“改”改到位。

关于国企改革中的“三宜”:

一是宜独则独。在大量的公益保障类行业里,有一些是国家财政补贴的,比如公共交通。这些行业我们没有必要去搞混合所有制,因为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质量、做好服务、减少浪费。德国的国企在九十年代一股脑都私有化了,但后来发现铁路、电网、自来水这些领域搞私有化不行,现在还是收归国有了。所以像这些都是宜独则独的范畴。

二是宜控则控。比如中国建材和国药,在混合所有制下作为平台来整合和重组民营企业。大家知道建材和国药都是央企,是央企里发展得比较快的两家企业,在充分竞争领域里为什么去搞混合呢?因为无论水泥行业还是医药分销,都是高度分散的行业,需要整合。谁来整合呢?就由央企出面,利用资源整合和资本混合的方式,跟民营企业进行大量混合。中国建材这些年混合了上千家水泥企业,在重组的企业里,中国建材股份占股70%,民营企业占股30%;但中国建材股份通过上市本身又有非公资本参与,其中中国建材集团占股40%,市场资本占股60%;整体来看,在中国建材的所有者权益中,国家权益占25%,非公资本占75%。所以这家公司,它既是一个央企,它也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3年,我参加在成都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其中有一场对话,主题为“国企和私企”,主持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他上来就问,“宋先生,怎么理解国有企业是充分竞争市场中的一员?我想问问您,中国的国企现在做得不错,还很有活力,是不是得益于20年前那场上市改造?”我说:“罗奇先生,您的问题就是答案。中国的国企是经过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是经过上市改造了的国企,是混合了的国企,不是你们西方人理解的国企,也不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我们今天看到的国企应该叫新型国企,“新”在它的产权制度的创新上,混合所有制占比相当高,央企中70%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是宜参则参。国企和民企的混合,有控的也有参的,实际上大家在里面都是一个股东,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股权出资人来考虑。控的企业是股东,参的企业也是股东,按《公司法》里的规定行使职权就可以。

宜参里面也有做得非常好的。一个是上海绿地。前阵子广西国资委让我给大家做一场改革报告。就在前一天,绿地重组了广西建工,最初方案是股本结构50%对50%;后来广西领导人很有魄力,说50%对50%没有解决机制的问题,干脆让绿地控股;最后是绿地持股51%,员工持股15%,广西国资委34%。我跟他们说,“你们的改革做得好,做了很好的探索”。绿地这家公司,不光在上海国资系统里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代表,而且在全国范围也参与了一些企业的混改,用的是宜参则参的方式,国企是参股者,引进市场化机制,做出这些实践很了不起。

另一个是万科。大家都知道万科是做房地产的,但万科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公司呢?很多人说是民营企业,王石是民营企业家。其实不是,万科是国有股占第一大股东(过去是华润,现在是深圳地铁),持股约29%,是无实际控制人的参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但它又完全市场化。我曾跟万科的董事长郁亮说“你选了两个‘婆婆’,都很开明”。国资在万科的持股比例并不少,但它们作为参股去做,让企业拥有了市场的活力,这个做法也非常好。这类企业也不少,平安、联想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还得研究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股如何去参,如何把宜参的改革做好。

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里,我们还有很多课题要做。国企不可能都用控股的方式,把民企统统混进来摊大饼,没有那个必要;同时国企的二三级企业,要瘦身健体,要更有市场竞争力;我们也可以采用和民营企业高度融合的参股方式,让他们获得市场的活力。这些是我们现在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跟大家进行交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嘉宾简介:

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世界水泥协会主席。他曾担任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财富》CEO终生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宋志平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企业改革家和企业思想家,他深耕企业40年,始终奋战在企业改革的最前沿,创造了大量鲜活的企业管理和改革经验。他在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期间,带领两家企业双双跻身世界500强。他在推动国企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宋志平在清华、北大等多所大学的商学院任教,先后出版《问道改革》《改革心路》《经营方略》《企业迷思》等十几部著作,他的远见卓识得到企业界广泛认可和尊重。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朱一卉

统筹:张宏妹、陈奕屹

微信编辑:李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