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在走访中发现,四川广元山区的一所叫范家小学的学校,很特别。43个学生,13名老师。那所学校不怎么追求升学率,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有足够的自信和热情。他们组成了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是追求升学率,而是“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校长张平原说:“农村孩子起点低,那我们就不刻意追求高分成绩,这个社会除了极少的科学家外,更多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他们自信和阳光,给他们良好的素质,他们今后也一定会是优秀体面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做贡献。”这让何帆感到很震撼:没想到这所村小,成了国内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
1
微小的切口 一流的观察
在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的农林菜市场的一次走访经历中,他看到了不同小贩的双手,双手的背后蕴藏着他们自下而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北戴河阿那亚社区,他看到了那里的人们,消除人性中的自私、偏见和戾气,营造出一种更和谐的公共生活。2018年这一年中,何帆通过走访不同的地方,采访不同职业的人们,他看到了种种萌芽的小趋势中发射出的光芒,让他心生希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股强大的力量就来自中国这棵大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何帆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述他的激动,“有一群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时代赋予其价值,使他们比想象的更顺利、更伟大。”
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动,写进了一本书《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除了教育领域内的光亮,何帆还写了互联网带给城市商业的颠覆型变化,比如“过去城市化的黄金法则是地段,城市主要街道上的房子,房租一定高、客流量一定大。但在2018年,城市的犄角旮旯里涌现出很多网红小店。它们为什么会突然之间红起来?因为互联网的赋能,因为朋友圈的刷屏、网络平台的评论、手机GPS的导航。”
一流的观察家,总是能洞察更深。在互联网攻城略地的大潮下,何帆也看到了传统产业的力量。“从新能源汽车领域来看,未来的领袖既不是传统车企,也不是互联网企业。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传统车企的叛逆者,结合互联网的感知力,和传统的技术实力,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当人们都在追捧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时候,我发现,传统产业的潜力可能被低估了。在互联网深入传统产业的腹地之后,会遇到难以攻克的城堡。老兵不死,他们只是穿上了新的军装,学会了新的打法,并会出人意料地绝地反击。在这种情况下,最稳扎稳打的战略应该是新旧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传统的力量在于,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做好,根基扎得深,就能枯木逢春,不然树木长得再高,一阵风就会被吹折。”
2
30年30本书 记录新变量
作为经济学家,何帆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中国的制造业、硬件生产、大数据等技术实力将逐渐彰显,中国人的企业家才能,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的机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和新技术完美结合的制造业,如果制造业的满分是100分,中国已经考到了90分,剩下的10分,就是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为传统制造业重新赋能。”
何帆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出书计划:30年30本书。从2019年到2049年的30年间,每年写一本。他计划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大量走访中国的不同城市、村镇,通过和工人、农民、学生、企业家、学者等不同领域的人对话,真实记录中国每一年出现的新变量,为中国每一年的变化撰写一部“未来史”。何帆相信,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未来30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人们都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一系列重大变化将挑战每一个人的认知,意义非凡。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也是一位经济研究学者,她说:“我的朋友何帆要用三十本书去记录三十年,这就是我很想去做但没有勇气做的事情,期待用我的一生去阅读这样浩瀚的历史长卷。”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何帆有着令人惊喜的叙事能力。他才华横溢,视野开阔,却偏爱深入草根,像好奇的记者一样感受现场。何帆说,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疾苦,“我想做的是给大家信心,去描绘那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努力创新、努力奋进的人。因为中国最神秘、最令人心动的创造力往往来源于最朴素的地方,来源于身边每一个普通人。”历史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历史感却是可以通过积累、思考、观察、顿悟形成。何帆说,他的《变量》记录的不是当下的新闻,也不是未来的史料,“而是研究变量背后的逻辑。它将帮你唤醒历史感,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
对话
年轻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新的社交和学习
近日,趁何帆携新书《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来到成都西西弗书店与读者见面时,封面新闻与其进行了对话。
封面新闻:现在很流行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但也有一种声音说,这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汉。而且让人误解,听了几个课程就觉得自己懂得很多。
何帆:线上听一些课,是没办法代替你真正钻到一个学科里去系统学习的。但是,现在学校其实也很难再去系统性地教给你一个知识,学校的教学也是碎片化的,这个老师教的和那个老师教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他也没告诉你。另外呢,我们很多人从学校出来之后呢还需要学习,所以我们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其实人类历史上,很多技能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然后呢,一边悟一边学这么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终身学习者”的概念是没错的,但是“碎片化学习”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换一种思路,就是更多的你是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它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
封面新闻: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想要提高经济学知识的人,你会怎么给这部分人群推荐书?
何帆:经济学从它的内核来看,是一个关于常识的学科,经济学实际上是适合中等智力水平和中等道德水平的人去学,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也不需要你的道德水平很高、你很大公无私。经济学处理的都是身边的东西:怎么找个好工作,怎么有好的发展,怎么能赚更多的钱,怎么能把货卖得很好,经济学关心的都是这些。尽管经济学运用的数学越来越多,但是你要去看它传递的核心的思想,它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好的经济学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还能回到生活中去。它是关于常识的学科,只要你有理解常识的智商,你就能够理解经济学。
封面新闻:你研究经济学,向大众传达得都很高效,这跟您的阅读有关吗?您平时的阅读,除了一些经济学本行外,您一般都读什么书呢?会读文学吗?
何帆:我一般读的比较多的是历史啊政治啊,对科技的发展比较感兴趣,最近再看人工智能,复杂科学我一直比较喜欢,然后小说也读,还有无字书,除了印在纸上的这些,还有无字书。其实我们现在这个调研就是在读无字书,跟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跟不同年龄段、不同国籍的人交流,我们学到的东西丝毫不比从书里面学到的更少。
封面新闻:很多人觉得,信息知识太多,感到焦虑。怎么办?
何帆:尽量去满足自己的知识焦虑。但有焦虑也挺好。至少你知道自己需要去读书,总比你连读书的欲望都没有好很多吧。当然,我的建议是不要太焦虑。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都学到,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对你都有用。所以这时候你不是要去想我要学更多的知识,而是你要更多地去想我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清楚之后,你所有的阅读,你所有的学习,是围绕着你的人生规划来的。除了读书,“世事洞明皆学问”,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能交更多的朋友,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能接触到不同行业的那些人,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变成所谓的“信息茧房”,像是蚕茧一样你自己是包在里头的,当你要不断地从你的舒适区出去,从你的部落里出去,你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新的社交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读了书,还交了朋友,而且要建立跟自己价值观一样的思想共同体。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名家书单
历史学者王笛:从微观走近历史
王笛:1956年生于成都,1978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91年赴美留学,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罗威廉。199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作为历史学者,王笛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研究。他的研究很有方向性,研究课题多集中于18至19世纪的四川成都社会文化发展,已出版《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多部著作,深受好评。2019年出版《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的历史研究视角往往是日常的、平民的、微观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仅在学院内部,而且对大众知识读者求智也很有益。他说,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尽量多用叙事、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作品不只是写给研究历史的同行看,更希望能为非专业的大众读者所接受,有共鸣。作为历史学者,王笛会推荐广大读者读什么书呢?在2019年春天,封面新闻记者对话王笛,专门谈一谈阅读。
封面新闻: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书在中国的年轻读者、知识读者中很受欢迎。您认为黄仁宇他在中国受欢迎,他的营养在哪儿?
王笛:我认为,黄仁宇写得最好的书不是《中国大历史》,而是《万历十五年》。他的眼光很独特,像我们写历史都是写大转折的时代对不对,但是他从没有意义的一年,看到了明代的危机。
封面新闻:《万历十五年》的笔法很有文学性,它简直有小说家的文笔文采。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王笛:对。我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通史”课的时候也用《万历十五年》的英文本。非常好。其中有场景、有描述,从开篇就很有意思。但是这本书在出版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它的中文本比英文本还先出,后来英文本是耶鲁大学出的,但是中文本是中华书局。
封面新闻:对于历史写作感兴趣的非历史专业读者,请您给他们推荐两本好书吧。
王笛:第一本我推荐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这本书讲的是法国的一个小乡村里,有一个人突然失踪了,失踪以后又缺了一条腿,很多年后回到小乡村,他老婆以为他就是自己的丈夫。结果很多年以后才发现这个人是假的。这本书把那个年代法国的乡村生活、文化、家庭,通过故事展示出来。如果你要了解西方,了解欧洲的社会和文化,这本书读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翻译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部头也不大,就两百多页。另外我就推荐读耶鲁大学教授、汉学家史景迁写的《王氏之死》。讲的是清初山东郯城偏僻的小山村里边的生活,是一个微观的历史,让人知道在清朝初年,小乡村人们的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