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从金融改革的目标来看,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另一个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只要坚持住这两条,那么支持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持续增长应该没有太多的问题。”
11月9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年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首场开幕论坛暨“2021中经报智库大势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如此表示。
新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
黄益平提出了一个问题:金融到底需要做怎样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支持我们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持续增长?
通过对中国和国际的金融体系对比,黄益平认为,我们的金融体系具有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银行主导的特征。
因而黄益平表示,我们现在处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一些新的发展理念。
“我们看到了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方面的力度或者有效性确实在发生改变。之前30年、40年似乎问题不太大,但现在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对于金融体系支持提出的新要求。”黄益平解释说。
黄益平还举例说明,例如“双循环”,更多的依靠我们国内经济的大循环。而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现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给循环起来。
据黄益平介绍,一方面是需求,其实是怎么解决消费的问题。“因为消费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是相对较弱的一个推动力量。但如果消费长期相对滞后,这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会产生问题,尤其是将来的出口不能像过去那样保持持续的高增长,高投资会形成很多的产能。如果没有强劲的国内需求,最终会对产能过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经济大循环对金融体系也是有意义的。”黄益平说。
另一方面是供给。黄益平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很快就进入高收入经济的水平。这样,我们的成本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不断地转变。这个转变从供给方面来说,其实最重要的是怎么创新。”
经济增长要靠创新
在创新方面,黄益平表示,这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从企业层面来说,中国对创新活动发挥最大贡献的其实是民营企业,而且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70%的创新,外资企业贡献了25%,国有企业贡献了大概5%。但现在面临怎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要靠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这就意味着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的增长可持续性会受到挑战。”黄益平说。
另一个是投资难的问题。在黄益平看来,“老百姓手上有很多可投资的资金,但是能投资的资产非常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一方面将来会影响居民的资产性收入的来源,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地影响到金融稳定。”
所以黄益平认为,我国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其实就是怎么样能让我国的金融体系转型,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些需求。
黄益平还指出,金融领域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金融创新。“过去是银行主导,将来金融的结构可能要发生一些改变,尤其是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黄益平说。
二是市场化改革。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