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能不能强劲回升?第一个关键是看消费,消费的大头 在房市和车市,另一个关键是要鼓励民间投资。
![](/Upload/20221125124956njdP.gif)
![](/Upload/20221125124956MdVz.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Upload/20221125124957vrIW.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保持 8%以上按照过去来看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今年的难度比较大了……不过,实现全年 5.5% 左右的增长目标还是有可能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咨询专家郑新立日前接受金砖财经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
郑新立是在谈及“2022 年上半年经济走势与全年展望”时做出了上述判断。在郑新立看来,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内循环有三个堵点亟待打通,经济回稳有两大关键,一是要看消费,大头在房市和车市;二是要看民间投资,其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乡村振兴成为新增长点,M2 增速要快一点,主要发挥货币杠杆的作用,“解决需求收缩的问题,我觉得下半年要集中在金融政策上发力。”郑新立表示。
郑新立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咨询专家,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原常务副主席。作为国家智库专家,他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工作。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5.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难度,但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金砖财经:郑主席,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如何看待上半年经济走势?对全年实现5.5% 左右的增长目标将产生哪些影响?
郑新立: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 2021 年经济形势,部署了 2022 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过去一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时总结了 12 个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这个分析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抓住了最近这些年经济下行的症结所在。
今年年初我们在政策上发力,一季度经济出现了一个小阳春。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 4%,今年一季度已经回升到 4.8%,大家都非常高兴看到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回升势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 4 月份,上海出现了疫情,其他一些地方也陆续出现了疫情,我们不得不采取措施阻止疫情的传播,这让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有记者曾采访钟南山院士,采取这么严厉的疫情管控措施,对经济增长很不利。钟老先生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你是要命还是要钱?党和政府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暂时做出一些牺牲,实行一些严格的防护措施,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以后还可以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5 月一些隔离措施开始解禁,6 月经济开始回升。
从改革以来的历史来看,我国有16 个年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下半年保持 8% 以上按照过去来看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今年的难度比较大了。
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2.5%,跟全年预期增长速度 5.5% 相比差了 3 个百分点。由于上半年比预期目标低了三个点,下半年要把三个点补上来,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8% 左右,才有可能实现 5.5% 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
5 月 25 日,国务院召开了 10 万人线上大会,布置了六大类 33 项措施扩大内需,调动消费、投资、出口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从 7 月开始,经济就出现了强劲的反弹,相信下半年经济会加速回升。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循环有三个堵点亟待打通
金砖财经:您认为,当前内循环有哪些堵点,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郑新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双循环”,要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双循环”战略包括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4 个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社会再生产就难以顺畅进行。同时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就是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有利于广大人民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内循环和外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否定外循环的作用,要把内循环和外循环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这样一个新发展格局,现在看来,内循环有三个堵点。
第一个堵点是消费需求不足。我国经过 40 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工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供给能力,今后的经济增长主要应依靠消费增长来拉动,消费增长还像过去一样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够了。这是内循环不畅的一个主要堵点。
第二个堵点是城乡市场之间要素自由平等交换受到各种阻碍。有一些要素还不能够实现平等交换,还受到各种各样的政策和行政的制约。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近 40 多年基本上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从城市到农村流不进去,遇到各种政策壁垒,城乡市场之间出现一个堵点。如能把这个堵点打通,把农村的消费和投资潜力发挥出来,那么足以支持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第三个堵点是在投资上民间投资的增长缓慢。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 65% 以上,投资质量比较好,一般都投向制造业。
如果把这三个堵点打通了,“内循环”畅通了,经济增长就能恢复增长活力,就能像前四十几年一样,保持一个持续、旺盛的增长势头。
三、经济回升的关键要看消费,大头在房市和车市
金砖财经:您如何看,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郑新立:首先,如何疏通消费这个堵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最近一个时期是不断加大的。
力度最大的是 2015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了 69%,其他年份也都在 60% 以上,这标志着我们期盼已久的消费驱动时代已经到来。
在 40 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最终消费率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曲折过程。
工业化、城镇化目前已处于中后期,需求和供给之间已经形成了弹性的适应关系,只要有需求,供给能力很快就上来了。目前工业品中有 20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需求拉动,只要老百姓能够买东西,有钱买,那么工厂就能够生产出来,不会有供给能力的问题。
下半年经济能不能实现回升,第一个关键是看消费。消费的大头在房市和车市,两个方面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 50% 左右。这种百万元级、几十万元级的商品,可以说找不到第三个。
房市、车市由于采取了一些调控政策,正常发展受到了限制,“房住不炒”不等于要遏制正常的需求。住房的需求,包括新市民的需求,城市更新的需求,乡村振兴带来的农村房地产的建设,特别是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 1,000 万人,这些年轻人主要在城市就业,需要租房子、买房子,住房需求会保持一个持续旺盛的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才 7 平方米,现在达到 40 平方米了。但是改善性需求还是有的,比如想住得更宽敞一点,找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改善性住房需求非常强劲。
要通过政策把有效的住房需求释放出来,不要采取简单的限购办法。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恰恰说明住房需求旺盛。
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引导住房消费健康、有序的增长。轿车也是这样的,现在全国有十几个城市限购。
美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我们的 5.6倍,但是我没听说美国哪一个城市限购。限购不是一个积极的办法,应当通过改善汽车的使用环境,增加停车场的建设,改善道路,为轿车进入家庭,为更多人能够圆自己的轿车梦提供条件。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要采取措施疏导出来。
另外,电商应当成为发展消费的另一个增长点。实物商品的销售大部分都已经饱和了,现在我国实物商品的销售额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服务消费跟美国相比差得很远。根据商务部的预测,实物消费加上服务消费,我们在总量上要超过美国需要到 2035年,还要十几年的时间。美国的消费70% 左右都是服务消费。在公共服务消费和生产性服务消费这两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公共服务消费主要指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来扩大公共服务消费。生产性服务消费,包括技术专利、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信息资讯、法律、会计、审计等服务消费也大有增长空间。
美国个人服务消费中 60% 以上主要是医疗、养老、社区、金融、保险、旅游、法律、文化、体育等服务。北欧一些国家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50% 以上,从出生到老死,全过程服务都能够在社区中得到解决。
我们的社区服务还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养老服务。现在已经制定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政策。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满足各个层次不同需求的服务体系,把服务体系健全起来,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个人出点钱,就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
下半年经济能不能实现强劲反弹,关键看消费能不能有一个快速的增长。
四、民间投资质量很高,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金砖财经:民间投资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很高。您认为,如何鼓励民间投资增长?
郑新立:如何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这是下半年经济能够实现强劲回升的另一个关键。最近几年政府投资增长得比较快,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们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这些投资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民间投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021 年之前连续多年,民间投资增长低迷。民间投资增速起不来,整个投资速度也上不来。民间投资的质量比较好,花的是投资人个人的钱,投资非常慎重,投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由于政府采取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去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回升到 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 快了两个多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今年要继续对民间投资采取鼓励政策,在项目审批、用地政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面,一定要与国有投资一视同仁,特别是要发挥 PPP 投资模式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性建设项目,发挥民间投资对整个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
五、乡村振兴成新增长点,是推动经济回升潜力最大的领域
金砖财经: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您认为,如何使乡村振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郑新立:如何使乡村振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下半年实现经济回升潜力最大的一个领域。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目标,还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个发展的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充分集中体现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上。通过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市场之间要素自由流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建设,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举措。由此可释放出经济增长最大的新动能。发挥乡村振兴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就能为未来十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为乡村振兴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特别是2019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个文件对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这里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文件提出,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要拿出50% 左右用于乡村建设,这就是一个大政策。2020 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达8.4 万亿元,2021 年达 8.6 万亿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拿出 1/2 就有 4 万多亿元,可以用来搞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和县城的建设,以及支持农民工市民化。
如果农村这一块发展起来了,农业现代化速度加快了,进城的农民工把留在农村的家人接到城里团聚。现在农民工 2.9 亿人,留守儿童 6,000 万人,留守妇女 4,500 万人,留守老人4,000 万人,把他们一部分接到城里去,实现全家团聚,在城里买房子、租房子、上学,这将增加多少消费需求?这件事应当加快来做。要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同时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和带动农业现代化,投资乡村建设。把这件事做好了,到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有了可靠保证。
六、M2增速要快一点,主要发挥货币杠杆的作用
金砖财经:财政政策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那么,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回升的关键作用?
郑新立:解决需求收缩的问题,主要应发挥货币杠杆的作用。在宏观调控杠杆功能划分上,财政政策主要是管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是管总量平衡。应当通过调节货币发行总量,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必要的均衡的拉动力。这几年需求收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原因在于 M2 的增长速度偏低。
1990年到2010年的20 年,M2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3%,同期 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5%,前者为后者的2.03 倍。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M2的年均增长速度陡降为11.7%,同期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则降为6.8%,前者为后者的1.72倍。那么,有人讲了,现在M2总量已经超过200万亿了,如果继续增加货币投放,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现在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是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前几年生产资料价格连续出现负增长,钢材卖出白菜价。去年煤炭价格暴涨,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我们在减碳方面有些过急。全国煤矿关闭约5000个,还剩4000多个,虽然保留下来的都是大型现代化煤矿,关掉的是落后产能。
但这是导致电力供应不足、供给冲击的根本原因。为了满足能源供给,我们过去四十几年花了很大的力气。我在国家计委工作了十几年,每年讨论的重要问题就是增加能源供给。上世纪 90 年代连续多年每年新增发电装机3000多万千瓦,为此我们付出了大量投资。
我国年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1.7倍,工业用电是美国的6倍,我们已经建成了全世界最强大的电力工业,现在再出现电力紧缺是不应该的。
M2 的增速应当快一点。去年PPI上 涨8.1%,CPI 只 有 0.9%,PPI向CPI传导阻滞。过去 PPI与CPI 一般仅相差一两个百分点,去年相差七个多百分点,原因在什么地方?主要在消费需求疲软。消费增长低迷,PPI 自然上不去。
生产资料价格涨得比较高,但是消费品价格仍然保持稳定,这是消费疲软的一个重要证据。从今年上半年来看,CPI 上涨只有 1.7%,在能源供给冲击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仍能保持稳定,今年夏粮丰收,下半年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的。
当前货币发行增长快一点,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时应降低贷款利率。与发达国家比,我国贷款利率明显偏高,企业利润过度向银行集中。在国内上市企业 500 强里,利润大户集中在银行,制造业企业利润过低。金融业应当向制造业转移部分利润,降低贷款的利率还有较大空间。
要努力扩大直接融资,当前尤其应多发行一些债券,包括企业债券、项目债券、政府债券。可把已经形成的优良资产,包括收费高速公路、高铁、写字楼、产业园区、港口等拥有稳定收入的固定资产,拿来做资产证券化,以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企业和政府的债务率,提高企业资本充足率。
解决需求收缩问题,我认为下半年要集中在金融政策上发力,特别是在直接融资上发力。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支持,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半年能够创造一个经济奇迹,使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8% 以上,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本文节选自《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