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何星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浏览次数:1113次 更新时间:2022-11-24 20:46: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被写入“总纲”。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之所以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三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四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各民族成员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